2005年10月1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梁祝文化”,煮酒论英雄
吴海霞/文 本报记者 王志浩/摄

  “梁祝文化”申遗工作正在准备中,而近年来各有关城市关于“梁祝文化”明里暗里的竞争,几乎没有停过。日前,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以个人名义抢先注册了“梁祝文化”的网络实名,为在以往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的上虞,在网络这一新兴媒介上抢得了先机。

  上虞:意外抢了先机
  今年63岁的陈秋强,热衷于搜集、挖掘当地文化。上虞是祝英台的故乡,陈秋强退休后还担任了祝家庄景区的文化顾问。前些年,关于“梁祝文化”的归属地及祝英台故里的争夺事件,引起了陈秋强的关注。他认为,作为“英台故里”,“梁祝文化”也是上虞的文化品牌,打好这张“文化牌”,对上虞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今年7月30日,他忽然产生了一个在网上注册的念头。陈秋强告诉笔者,当他涌现这一念头时,立刻又被自己否定了。因为他去过宁波,知道宁波人在“梁祝文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且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和操作意识,所以他担心宁波很可能已抢先注册了“梁祝文化”。
  但最终搜索的结果却出乎意料,惊喜的陈秋强毫不费力地在今年8月抢注了“梁祝文化”网络实名。他自己出资,以个人名义注册,有效期7年,共花了5000元钱。同时,他还为这个网页注册了另一个网络实名——“英台故里”。
  现在,只要在网页地址栏里输入中文“梁祝文化”,首先显示的就是上虞关于“梁祝文化”方面的所有资料。

  宁波:值得借鉴反思
  “梁祝文化”网络实名被上虞抢注,宁波方面的回应说法不一。正在筹备第三届中国梁祝爱情节的梁祝文化公园总经理严友祥对此表示,“梁祝文化”网络实名被抢注一事,对梁祝公园的运营没有丝毫影响。
  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周静书却从这个抢注事件里看到了意识落后的危机。他告诉笔者,从“梁祝文化”的渊源及现有的文化遗存等优势看,宁波的“梁祝文化”较其他一些城市更有品牌效应,但这次在网上,却被上虞人抢了先,“我们要吸取教训,好好反思。要以开放的姿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深入挖掘‘梁祝文化’遗产的潜力”。

  思考:文化遗产保护,还漏了什么
  这次网络实名抢注事件,同时也带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问题。
  保护、继承遗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媒介,包括网络这个世界性的媒介,将其精华部分注入当代社会人文,从而以新的形式丰满中国文化。
  “梁祝文化”网络实名的注册,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多维存在,同时,也对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起了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通过这一事件,可以联想到年初时著名的文化标志“天一阁”被国内一家杀虫剂企业抢注了商标。不久前,刚刚尘埃落定的中国申遗标志花落成都,而比它历史更悠久、在考古领域更有影响和价值的宁波河姆渡双鸟图案因失去先机,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这一连串的事件让我们深思:面对新的形势,该如何让我们的文化资源焕发生机?文保界专家、宁波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处处长董贻安表示,网络的崛起、市场竞争的品牌意识以及文化遗产的营销和保护意识,正在日渐显示其重要性的时候,有的地方却还始终在用传统思维对待这些文化资源,“应该说,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教训也是一个警告”。同时他呼吁,全社会都应该具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